晨读 | 施丹妮:月圆时的家宴

分享到:

晨读 | 施丹妮:月圆时的家宴

2024-09-17 10:15: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珍惜这些日复一日在月光照耀下的日常与身边的人。

我的生日接近中秋,每年农历八月过半,生命之轮就悄悄往后拨一格。记得小时候,有一年阳历生日正好与中秋节同一天,妈妈没有买到生日蛋糕,却变戏法般拿出一个六寸的杏花楼玫瑰细沙月饼,插上蜡烛许了愿,切了几块家人分食,这个“月饼蛋糕”我们一样吃得有滋有味。

中秋家宴一般是爸爸掌勺,芋艿毛豆、各式糟货、八宝鸭都是他的招牌菜。爸爸的八宝鸭不同于梅龙镇酒家的做法,是清炖的,鸭子内脏掏干净,肚子里填满预先腌制好的糯米拌瘦肉、莲子、栗子等,再把鸭身合拢,砂锅里炖好几个小时,要做到滋味丰富又没有鸭子腥味,其实很费工夫。

我家的八宝鸭上桌时,是中秋家宴的华彩时刻,从小到大,爸爸都会把鸭子拆开,把里面的糯米挖出,第一口给我尝,味道是咸了还是淡了,我是他第一个食客,也是家宴的美食评论家。每当我竖起大拇指为他点赞,他都会笑逐颜开。其实,做饭的人好几小时泡在厨房,等到整桌饭端上桌,鲜有胃口。立秋后“秋老虎”肆虐,爸爸往往一进厨房就是一身汗,吃饭前甚至还要洗澡换身衣服,再笃悠悠倒上一杯黄酒,看一家人开开心心地吃到一半,才夹点小菜尝上几口。

中秋家宴的桌子是在逐渐缩小的。我逐渐长大,爷爷、奶奶、外公、舅舅等长辈过世后,家宴规模也从中式大圆台变成了西式长桌。后来,我成家有了孩子,家里有了第三代,家宴才重新热闹了起来,有资格吃八宝鸭第一口糯米的从我变成了我四岁的女儿。

好多个中秋我缺席了家宴。我们八零后这一代多少都有当“徐霞客”的宏志。千禧年后,年轻人都在一股脑地向外追寻,去远方。那时没有社交网络,背包客不为打卡,只为探索世界,十几二十岁时好几个中秋节是在北京、厦门、浙江、四川、西藏和希腊、西班牙、比利时、法国、马尔代夫等地度过的,甚至有一年,我春节去了西伯利亚,中秋去了察勘加,一整年的重要节日都离家在外。

年少时,向外探索的快乐要远大于与家人共度的平淡日子。2008年中秋在后海,北京奥运刚过不久,我与几个在北京读书的同学见面后,住在一个胡同四合院里,看着天上悬着的一轮圆月,想着这一生要怎么度过;20来岁,在希腊一个古堡酒店,听着歌,坐在泳池边上,看着黑得深不见底的夜空和明月。年轻时太多冲动与迷惘,如今回头看,大概那就是少年心气。2009年中秋,我和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去了震后的四川广元、青川等地调研中国蜀道世界文化遗产线路,吃着中秋工作餐,看着天上的那轮血红色的月亮,当时共事的张雪敏老师说,在外面过中秋节不习惯吧。张雪敏老师一生致力于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后担任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2020年早早离世。

今年中秋前夕,爸爸疾病复发住院,家宴没有大厨了。术后,妈妈在厨房里手忙脚乱地给爸爸准备营养餐,爸爸却只懊丧没办法给外孙女烧她最爱的葱油拌面。这是我第一次想把爸爸的拿手菜都学会——而以往,甚至成家前,爸爸催促我学做饭,我也只敷衍地搪塞:反正腌笃鲜、红烧肉、糖醋小排都会烧了嘛。我心里默默想,爸爸,今年家宴我来掌勺。

对孩子来说,幸福是平淡生活的重复,月圆周而复始,其实也是另一种重复。人生如短暂航行,月圆月缺,每次抬头望月时,你都不是当年的那个人,而身边共赏月的人,或相聚,或离散。活在当下,除了活得自在尽兴,更要珍惜这些日复一日在月光照耀下的日常与身边的人。(施丹妮)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