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佳勇:在广州吃支竹羊腩煲

分享到:

陈佳勇:在广州吃支竹羊腩煲

2024-09-14 20:35:3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这满满一砂锅的支竹羊腩煲,不仅可以慰风尘,更是必然暖人心。

从去年九月到今年九月,又是一年过去了。今年第一批的东海梭子蟹已经尝过,我却希望天气能够尽快冷下来,这样就可以去广州吃支竹羊腩煲了。细想一下,广州我也已经有五六年没去了,真是有些想念那边的老朋友和地道的广州美食了。

最近在看周松芳先生的《广东食语》,一本既严谨又风趣的粤菜饮食文化书,里面讲了许多经典粤菜的历史沿革。其中有一个观点,作者认为:“食在广州”的得名,与晚清民国作为文化和传播中心的上海文化人和媒体的喜欢与鼓吹大有关系,并渐渐得到学者、读者及饮食业界的认可。说得直白点,就是当年要不是上海人狠命地追捧广东菜,广东菜断然不可能“北伐”成功,进而席卷大江南北。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又拿出了《国画日报》1909年第110期的一张图片来佐证,标题叫作《上海社会之现象:冬夜广东馆吃边炉之暖热》。我看这张图片,越看越嘴馋,一个砂锅煮着,三人围着砂锅边吃边聊,这吃的分明就是我最喜欢的支竹羊腩煲嘛。

有那么几年,我常去广州出差,工作之余,也饱了许多口福。虽然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越秀区环市东路那一带,但对我们这种出差客而言,已经很知足了。那年去的时候,十二月下旬,上海最低温度大概七八度,广州是二十度左右的样子,穿上一件薄外套最舒服。那天吃饭,地方是广州朋友预订的,菜是我抢过菜单来点的,点菜到尾声,鱼也点了,蟹也点了,就缺个肉菜。我看图片,古法广式支竹羊腩煲,传统砂锅炖制,眼睛顿时一亮。羊肉是精选的带皮羊腩肉,里面的支竹也就是腐竹,一看就很有嚼劲,再看里面的马蹄,裹着汤汁,还没入口就知道它肯定清脆。我问广州朋友吃不吃羊肉,如果不吃,那我们还是点雪花牛肉。广州朋友是多年的老友,知道我的饮食口味,便也极力推荐我点这道支竹羊腩煲,并叮嘱一定要配白米饭吃。

待到鱼啊、蟹啊几道大菜一上,再次体会到了“食在广州”的美妙,其实肚子已经没有多少空地了。这时候,慢工出细活的“支竹羊腩煲”终于端上了桌。筷子一夹,带皮羊肉那叫一个香啊,谁要是说广州人不会做羊肉,我一定跟对方急眼。但前面吃了好几道突出食材本味的海鲜,再吃这道羊腩煲,因为调料厚重,入口其实是咸鲜味占了上风,这时候就体会到了白米饭的平衡作用了。待到我发现了这个诀窍之后,我夹羊肉腐竹马蹄时,统统夹到白米饭的碗里,在吃掉羊肉腐竹马蹄之后,已经被汤汁浸透了的那层白米饭就已经具备了“捞饭”的“腔调”。扒拉一口,再扒拉一口,米饭就干掉了三分之一。反正那餐饭,原本应该是要谈生意的,结果谈生意只花了十几分钟,剩余的时间,我全部用在了吃支竹羊腩煲上,光米饭就吃掉了两碗半。其实是应该吃三碗的,但实在是觉得事不过三,万不可真的连吃三碗米饭变成一个“饭桶”。

广州人说冬天里吃这道支竹羊腩煲,可以温阳助火,抵御寒气。反正当天中午饱食之后,我和同行的李斌兄弟一起往广州东站赶,准备乘坐城际火车去香港。在广州东站过海关边检的时候,阴差阳错,与执法人员产生了一些争执。最后我们两人被叫进了小黑屋,耽误了行程,原本要赶到香港吃晚餐谈生意,最后近乎变成了吃夜宵谈生意。如今回顾往事,温阳助火一说,诚不我欺,像我这种性格的人,都能跟执法人员争执起来,那肯定是那满满一砂锅的羊腩煲起了关键作用。

《广东食语》里还有一段记录,摘录的是1913年的上海人对于冬季吃粤菜边炉的感受,总共八句诗:“不如来饮酒,团坐火炉边。菠菜腾腾热,冬菇颗颗圆。饱余心亦暖,餐罢舌犹鲜。归去西风紧,何妨带醉眠。”现时今日,当我看这一百年前的餐后文字,仍旧有一种吃货看吃货的“惺惺相惜”之情。想必到了一月的上海冬天,气温降到三四度的样子,那这满满一砂锅的支竹羊腩煲,不仅可以慰风尘,更是必然暖人心。(陈佳勇)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