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新生要警惕过度早熟和单维度的成长

分享到:

华东师大校长钱旭红:新生要警惕过度早熟和单维度的成长

2024-09-15 04:23: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大字体
小字体
分享到:

  

9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开学典礼在闵行、普陀两校区分别举行,11812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本硕博新生参加。

典礼上,校长钱旭红院士以《健全即成人,成长即成功》为题致辞,提出“健全即成人”的教育理念,告诫新生要警惕过度早熟和单维度的成长。厚基能够抗震,树大必须根深。

他鼓励大家追求自由与全面的发展,既要培养扎实的科学技术能力,又要涵养深厚的人文艺术素养,进而拥有卓越的思维基因,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2024年9月13日,钱旭东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学典礼上致辞。 本文图片均为华东师范大学 供图

钱旭红指出,人的成长之路,从不设限(于)唯一正确无误的答案,每一瞬息的际遇皆由万千种的可能叠加交织而成。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不要拘泥于单一的发展路径,而是应设计多种成长方案,随时修改、融合完善,以实现人格和能力的健全。发展才是硬道理、成长是真胜利。他鼓励新生们用好AI带来的新机遇和新工具,在与AI互动中提升自我,实现智能与学习的双向成长。

“你们过去的成长被父母师长所设计,难免会有偏执或压抑;现在的你们,需要在社会呼唤中设计、成长并主宰自己。”钱旭红说。

以下是钱旭红《健全即成人 成长即成功——2024年开学典礼致辞》全文:

亲爱的2024级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们满怀喜悦,相聚在美丽的丽娃/樱桃河畔,举行2024年开学典礼,在此,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向你们表示由衷的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向陪伴你们成长的老师、家长表示衷心的感谢!

大变局正加速演进。已过去的暑期和当下,可算作是酷热之夏与多事之秋。暑期里,你们可能惊异于巴黎奥运会及开幕式,竟能将积极向上、勇敢拼搏与匪夷所思、荒诞滑稽,均演绎的淋漓尽致。同样在此暑期,为迎接你们的到来,我们一如既往地将“暑假”称为“暑期”,不停地忙碌于“数智跃升”校园和建设新校区等。对于你们的到来,我们既欣喜又忐忑。欣喜于在这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迎来了你们这些充满朝气的生力军;忐忑于我们心心念念创新的校园运行模式和氛围,能否对接上党和国家育才的要求,能否对接上你们逐梦的期待。

建设成为引领育人创新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是我校今后十年的目标追求。扪心自问,什么样的英才能够担负得起这样的追求和使命?能指望固步自封、画地为牢、思想僵化、亦步亦趋、人云亦云的跟随者吗?显然不可能,能够引领我们前行的只能是善于批判思维、挑战权威、敢冒风险、独立思考、勇于体验的创造者。

要实现目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在座各位能和全体师生一起开好头、起好步,今天,我以“健全即成人、成长即成功”为主题,分享我的期待,以及我对成才与学习、成才与研究的理解。

第一点,防止早熟,让人成为人。

近代以来,当我国积贫积弱、百废待兴之时,有人感叹中华文明过于早熟。可在世界很多地方还处于刀耕火种、茹毛饮血之时,中国早已经缔造了辉煌的文明;而后我们却因为人文和科技发展的不均衡、不健全,孱弱而挨打。历经苦难,如今中华民族终于在改革开放中走向新生,再次繁荣昌盛。

同样,在你们开启英才之路、学业之路时,需要警惕过度早熟和拔苗助长,防止人文和科技素养、思维、精神方面的偏科、失衡。要坚持自由和健全发展,让自己成为不可替代的人。

如果说,在中小学时代,为了升学就业、改变命运,为了父母亲朋的荣光,不得不急功近利,压抑于满眼的分数、学绩点,偏科并早熟,甚至抹去了好奇、兴趣、使命和梦想等朴真的光芒,严重者丧失了追求卓越或伟大的遐想;那么,此时此刻,你们可以赏赐自己宁静致远的片刻时光,思考如何防止早熟、单维度地生长,避免仅仅成为工具,背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

静能生慧,忙是心亡。厚基能够抗震,树大必须根深。为了给未来人生发展留下足够的潜能,你们需要保有必不可少的、自由健全的、暂时眼前没用的人文艺术和科学技术素养、思维和精神。进而拥有卓越的思维基因,诸如,逻辑与形象、创造与批判等思维,以点亮灵魂,受益终身。

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犹如我们的手、脚、耳、鼻、眉、眼等器官的左右,天然融为一体,手性镜像、分布对称。不可分割地拥有这些,你才不会因不当教育而成为精神残疾,不会成为裂分偏科的“机器”、不健全的人,而会成为幸福乐观、不易抑郁或苦闷的人,富有好奇心、创造力和梦想的人,敢于批判并充满感恩和关爱的人。

强调你们成为健全的人,并非要你们偏离或忽视主责主业、学科专业,而是倡导大学科、宽专业及超学科的精神。学科专业及课程林林总总、某些甚至立等可用、哗众取宠。而那些看似“无用”实则“大用”的核心基础课程,如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等,它们虽不显山不露水,却是支撑前沿交叉研究与长远竞争力的基础源头,因此需要特别倾心,特别用功。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第二点,携手AI,和时代共成长。

青年的校园时光,是当前不觉得,以后常忆起的最可塑的成长期,是人生最重要最美好的篇章。稍不珍惜,后悔莫及。

人的成长不可能完全被设计,但又不得不有所设计。你们过去的成长被父母师长所设计,难免会有偏执或压抑;现在的你们,需要在社会呼唤中设计、成长并主宰自己。自然和生态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人的成长和成才同样有自己的规律。人的成长之路,从不设限唯一正确无误的答案。每一瞬息的际遇皆由万千种的可能叠加交织而成,倘若你仅锁定一个方向、一种机遇,便消弭了无限的潜能,此举无异于脱离现实土壤,既难达成亦难修正,终使自己屡遭挫败、常有悔恨。

所以,我建议大家给自己规划三种以上的、可能的成长方案,以供过程中不断修改、融合完善。成长过程中,注意与周边的互补互动,不断调整以实现人格和能力的健全。三生万物,如此你会拥有无限的成长可能。

成长漫漫之路中,难免会遇到数不清的困惑、困难、困顿,只要你记住,你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碰到类似问题的人,只要你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善用己力、善借他力,取长补短,先贤能从困境中走出,作为后人,你也一定能!遭遇困难,是一个人成长中都会有的必经阶段。青年人莫心急,不必纠缠于一时一地的得失,未来的广阔时空就是你今天可以借用的无尽资源,发展才是硬道理、成长是真胜利。老子讲“无弃物”“无弃人”,意指世界上不存在没用的物体和没用的人,只是放错了地方。老子说“善建者不拔”,意指伟大的建造者不需要拔除任何东西,只需就地取材、腾挪时空,就能化腐朽为神奇,化无用为有用,如此就是最好的“绿色发展”,就是每个人的“绿色成长”。成长型的发展,用成长弥补缺陷,用成长消解困难。

你需要熟悉掌握不同的学习、研究与思维方式等,让自己的工具箱拥有最多样的“锦囊妙计”。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提供了更多可能和新的工具。

9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2024年开学典礼举行。

2023年,我们提出“数智人大学”,试图为每个人打造专属的“数智人”“智能体”,陪你学习、伴你成长、帮你试错、替你探险,让你在与Al互动、与社会互益中设计发展自己。一年来,我们“数智跃升”校园,打造“爱在华东师大”的升级版“AI在华东师大”。借助AI,我们可以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个学生,改革考核评价,变强扰为微扰,如尝试知识点百分数考试、思维方式等级考核、考试考核的兴趣化、考试考核的无形化等等。你们入学后将会逐步体验这些变化,这仅仅是开始,以后我们会不断地晋级迭代提升。

第三点,依道善为,步入成功境界。

只成功不失败,普天下不存在。有无相生、祸福相依,我们能做的是如何有所准备、把握时机、坚韧不拔、立于不败之地,在失败中思考成功,用挫折换取成功,用小胜积累出成功。成功的事实和成功的心态,不是一回事;所以,我强调每个人不要有成功的偏执,而要有成功的境界。真正的成功不是源自他人的掌声,而是源自内心对大道规律的理解和把握,是自我期许、得心应手、自主独立、进退有度。

善用无为,不争而成。“无为”深意是“依道善为”,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从人欲而大胆妄为,而是以“四两拨千斤”的灵巧面对挑战,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争中善胜。“依道善为”不是一时的自我感动,而是一种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生活/工作/研究/创造方式。我们应敬畏、谦逊地认知自己是自然和社会规律的微尘,尊重大道并和光同尘,才能发现并创造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生态位,不争而成,逼近“成圣”。

敢于超限,善集大成!学研无涯,简单的切入口,就是从单学科、单专业入手。而学科专业的这种分割,是人为设定。人、事、物复杂多样,伴随的问题和挑战亦是复杂多样,极少存在单学科、专业或者行业问题,极少存在纯粹的人文艺术或者科学技术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健全、成功的发展,就得跳出舒适区,不得不超限。近年来,多学科、交叉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反学科等概念层出不穷,不断冲击人们的脑际,师生们需仔细分辨并掌握其中的内涵,重新审视并重构我们的学习、教育、科研和治理体系。我们需要突破“科学-艺术-工程”的相互边界和阻隔,将其融为一体,强调学域枢纽、多态叠加、“大制无割”。我们要建设“未来学习中心”,打破学科专业的局限,尊重个性差异,让“四不像”走向“变形金刚”,让“一专多能”走向“跨界超能”。如此师生共进,相互成就,彼此知遇,再造灵魂,那将是学校幸甚,文明幸甚!

为了更好地助力你们成人、成长、成功,学校建立了“重思维、超学科、智能化”的发展策略,以实现“教育-科技-人才”的创新发展。我们的大学,不能只培养入学选择的功利者、培养过程的被动者、人生追求的从业者、就业机会的消耗者、社会发展的跟随者;而应该更多地培养入学选择的逐梦者、培养过程的自驱者、人生追求的圆梦者、就业机会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引领者。

刚刚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再次强调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统筹推进,这些都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超越学科的界限、超越时空的局限、超越创新的极限、超越离散知识点的教育、超越单一思维模式和体系,用“最大的原则性+最大的灵活性”培养英才、推动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洪荒之力。

我的致辞到此,谢谢大家!

【编辑:叶攀】
发表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国内新闻精选:

换一批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评论

顶部